第五屆「戒煙大贏家」比賽 2017年3月 第二十一號報告書 第五屆「戒煙大贏家」比賽 一個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研究 王文炳1、林愛斌1、李浩祥1、張懿德2、鄺祖盛3、黎慧賢3、林大慶2 1香港大學護理學院 2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 3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 1. 引言 儘管香港的吸煙率不斷下降( 2015 年為10.5% ),現時本 港仍有約641,300 位每日吸煙人士1。這些吸煙者之中, 至少有一半將會被煙草所殺害2。香港每年因吸煙致死的 人數高達7,000 人3。與此同時,每年因吸煙導致的相 關醫療、長期護理開支及經濟損失高達五十三億七千萬 港元,相等於香港國民生產總值的0.6%4,5。吸煙極易 上癮,如果沒有適當的協助,部分吸煙者很難成功戒 煙。由於只有極少數吸煙者(3.3%) 曾經尋求專業的戒煙 服務1,「戒煙大贏家」比賽提供了一個接觸大量吸煙者 並鼓勵他們戒煙的黃金機會。 過往「戒煙大贏家」的成果 以獎金鼓勵戒煙的理論假設吸煙者在參賽過程中會更有 動力戒煙並得到更多的社交支持6。許多研究顯示這類戒 煙比賽或獎勵活動不僅能接觸到大量吸煙者,而且比沒 有獎勵的對照組有更高的戒煙率7。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 會( 委員會) 與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於 2009、2010、2012 及2013 年合辦了四次「戒煙大贏家」 比賽8,9,10,通過傳媒以及社區活動倡導戒煙,歷年共招 募了逾四千名吸煙者參加。成功通過生物化學測試的戒 煙者可參加大抽獎,贏取豐富獎金或獎品。「戒煙大贏 家」比賽提升了參賽者戒煙的信心和動力,同時提供了 獨有的平台,並設計新的戒煙干預方法及測量其效用。 減煙與直接停止吸煙干預 一些外國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透過逐步減煙的方 法戒煙是有效的11,12,13,減煙也因此成為推動戒煙的一 種重要策略。一項本地研究指出,在沒有戒煙意願的吸 煙者中,減煙輔導與尼古丁替代療法並用比僅給予簡短 戒煙建議更有效( 戒煙率分別為17.0% 和10.2%,p=0.01; 減煙率分別為50.9% 和25.7%,p=0.01)14。 然而,一份整合分析總結了10 個試驗,發現直接停煙 與逐步減煙的戒煙率相若15。另一個研究結果亦顯示這 兩種戒煙方法的成功率沒有顯著區別16。但由於大部分 研究都向參賽者提供了免費的尼古丁替代療法。因此透 過非藥物性的減煙干預,例如行為輔導,是否有效減少 吸煙仍不清楚。不過,一個最近的研究表明直接停煙比 通過減煙而戒煙的成功率高17。據我們所知,目前還沒 有研究比較過在沒有提供尼古丁替代療法的前提下,簡 單的直接停煙干預和減煙干預的效用。 透過逐步減煙的方法戒煙:理論依據 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運用自身能力去完成難題的自信程 度18;自我效能是作出行為改變及維持其改變的決定性 因素之一。使用逐步減煙的方法能增加吸煙者在戒煙方 面的自我效能,因為減煙的成果是按照吸煙者自己的步 伐逐步達到的,從而避免了立刻停煙的壓力。支持這個 理論的證據顯示,使用減煙方法的吸煙者擁有更高的自 我效能去抗拒吸煙,往後亦有較多戒煙嘗試的次數19。 最重要的是,減煙能夠降低吸煙者的尼古丁依賴程度, 這與日後戒煙有著密切的關係20。 2. 方法 2.1 招募詳情 委員會在全港18 區舉辦了共計67 場招募活動。招募場 次被隨機分組(34 場為干預組,33 場為對照組)。某一 場次的全部參加者會被隨機分派到逐步減煙組( 干預組) 或者直接停煙組( 對照組)。吸煙者需要滿足下列全部條 件方符合資格參加比賽: 1. 年滿18 歲及持有效的香港身份證; 2. 在過去三個月每天吸食至少一支煙或以上; 3. 懂廣東話及閱讀中文;及 4. 一氧化碳呼氣測試結果達4 ppm 或以上。 已受訓的戒煙輔導員會向吸煙者解釋計劃內容,為吸煙 者進行一氧化碳呼氣測試,以核實其參賽資格,並派發 由委員會設計的自助戒煙小冊子,隨後會邀請吸煙者參 與隨機對照試驗。在獲得參賽者的書面同意後,戒煙輔 導員會協助他們填寫基線問卷,並根據試驗分組,進行 戒煙干預。 所有參加者根據所報名的場次被隨機分派到逐步減煙組 或直接停煙組。研究使用區組隨機方式(Cluster randomization),以確保兩組招募場次數量相若。本研 究的首席研究員並不會參與招募活動,他首先將全部場 次分成4 個區組。每個區組中,由網上隨機整數功能 (http://www.random.org) 產生干預組和對照組的隨機 排列。之後,首席研究員再將4 個區組合併,產生全部 場次的分組清單。負責招募的工作人員只會在招募活動 前一天獲知會隨機分組的結果。 委員會在2015 年3 月舉辦了大抽獎並製作「戒煙大贏家 」宣傳活動。5 名成功通過生物化學測試的參賽者被抽 中,各贏取價值港幣10,000 元的購物禮券。在參加「戒 煙大贏家」宣傳活動的參賽者中,冠軍贏取了價值約港 幣25,000 元的澳洲旅遊禮券。亞軍及季軍分別獲得了 價值約港幣15,000 元及約港幣10,000 元的新加坡和泰 國的旅遊禮券。 2.2 戒煙干預與跟進 逐步減煙組的干預:表示自己無法在7 天內戒煙的參賽 者會收到一張減煙策略及路線圖的單張。戒煙輔導員使 用AWARD 方法為參賽者提供簡短建議。AWARD 是 指:(a) 詢問吸煙史(Ask),(b) 警示健康風險(每兩個 吸煙者就有一個因吸煙引致旳疾病死亡)(Warn),(c) 建議吸煙者在未來3 個月按照自己的步伐逐步減煙至完 全戒煙(Advise),(d) 轉介吸煙者至戒煙診所(Refer), 和(e) 重複:每次跟進重複上述步驟並鼓勵複吸人士再 次減煙(Do it again)。逐步減煙的標準建議是:「世界 衞生組織聲明,根據醫學研究,煙草導致多達半數使用 者死亡,風險極高。你已經決定通過減煙逐步戒煙,因 為你明白戒煙對你的健康有好處。」簡短建議一般不超過 5 分鐘,但如有需要,會適當加長時間。 如果參賽者希望在7 天之內戒煙,他們仍然會收到一張 減煙單張作為參考,也會像直接停煙組一樣收到 AWARD 方法的簡短建議。一個星期之後,他們會收到 電話跟進,以了解過去一個星期的戒煙情況。未能戒煙的 參賽者會獲得逐步減煙的方法戒煙;而成功戒煙的參賽者 則會被鼓勵保持戒煙狀態並不會再收到逐步減煙的干預。 一系列逐步減煙的策略會在單張及招募現場的簡短輔導 中提供,包括(1) 第一個星期減煙25%,第一個月減煙 50%,第二個月減煙75%,第三個月結束時完全不吸煙 ( 戒煙的日子),(2) 在特定時間吸煙並盡可能延長每次 吸煙的相距時間21,(3) 由戒除最容易放棄的那支煙開 始,或者(4) 由戒除最難放棄的那支煙開始22。 單張和建議亦會提供一些對抗煙癮的策略,包括(1) 識 別並避免觸發煙癮的情境,(2) 延遲吸煙10 分鐘或分散 注意力,(3) 嚼無糖香口膠,吃硬糖、胡蘿蔔或堅果, (4) 提醒自己假若一時鬆懈吸一口煙便會導致吸更多煙, (5) 做30 分鐘運動,(6) 練習放鬆技巧,例如做深呼吸 練習、放鬆肌肉、瑜伽和按摩,(7) 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 持,(8) 提醒自己戒煙的好處。 在後續的電話跟進中,戒煙輔導員會再次提醒參賽者「兩 個吸煙者中至少有一個會被煙草殺害」,並建議設定下一 個減煙的目標。如果參賽者表示他們已經減煙或戒煙, 戒煙輔導員會祝賀參賽者並建議他們進一步減少煙量。 如果參賽者沒有達到減煙目標,戒煙輔導員會再次建議 他們使用對抗煙癮的逐步減煙策略。 對照組( 直接停煙組):這些參賽者會收到由委員會提供 一本14 頁的自助戒煙小冊子,一張包含對抗煙癮策略 的健康教育咭,以及AWARD 方法的簡短戒煙建議。在 後續的電話跟進中,戒煙輔導員亦會再次提醒參賽者「兩 個吸煙者中至少有一個會被煙草殺害」,並鼓勵他們儘早 戒煙。 非研究組別:下列參賽者被分配到非研究組別:(1) 選擇 參加由委員會舉辦及有額外獎項的宣傳活動,(2) 在工作 場所招募,正接受其他戒煙輔導,(3) 拒絕或不合資格參 與隨機對照試驗。上述參賽者仍可參與「戒煙大贏家」 比賽,並在3 個月及6 個月成功通過生物化學測試時得 到相同的獎勵,不過,他們的數據並不包括在隨機對照 試驗研究中。 所有參與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的參賽者會在基線調查後一 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和六個月接受由已受訓 的戒煙輔導員的電話跟進和問卷調查,以評估他們的吸 煙狀況和戒煙進度。在三個月和六個月電話跟進時報稱 在過去七天沒有吸煙的參賽者會被邀請接受由香港大學 職員進行的一氧化碳呼氣測試及可的寧口水測試。為提 升電話訪問的整體個案保留率,成功接受全部5 次電話 跟進的參賽者可獲額外獎勵( 價值港幣100 元)。 研究的主要結果包括三個月電話跟進時自我報告的戒煙 率( 在過去七天內完全沒有吸煙),次要結果包括(i) 六 個月電話跟進時自我報告的戒煙率( 在過去七天內完全 沒有吸煙),(ii) 經生物化學測試核實的戒煙率,(iii) 減 少吸煙量一半或以上的比率及(iv) 三個月及六個月電話 跟進時嘗試戒煙( 停止吸煙達廿四小時以上) 的比率。 是第五屆「戒煙大贏家」整體參加者的戒煙和減煙結果。 結果主要以描述性統計方式報告例如頻率、百分比及平 均數等。組別之間結果的差異比較則採用卡方檢驗和T 檢定。研究亦採用治療意向分析法( 假設失訪的參賽者 沒有改變於基線調查時的吸煙行為) 計算自我報告和生 物化學測試核實的戒煙率。同時研究亦採用了完整個案 分析法( 排除所有失訪個案) 去計算研究結果。 3. 結果 2014 年6 月21 日至9 月29 日,委員會在全港18 區 舉辦了共67 場招募活動。來自17 個非牟利機構、經過 訓練的工作人員和義工參與了第五屆「戒煙大贏家」比 賽的宣傳及招募活動。約有211,800 名市民曾行經「戒 煙大贏家」的招募攤位,約有10,800 名市民曾查詢關 於戒煙的資訊或參與「戒煙大贏家」的攤位遊戲。在招 募過程中,負責招募的工作人員接觸到超過7,500 位吸 煙者和超過20,500 位非吸煙者。 在全部1,328 名經核查、有興趣參賽的吸煙者中,2 名 (0.2%) 不合資格,19 名(1.4%) 最終拒絕參賽。餘下 1,307 名合資格的參賽者中,1,077 名(82.4%) 同意參 與隨機對照試驗。另外230 名(17.6%) 參與「戒煙大贏 家」宣傳活動、拒絕參與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或由工作場 所招募來的吸煙者被分配為非研究組別。在1,077 名同 意參與隨機對照試驗的參賽者中,559 名(51.9%) 被隨 機分派到逐步減煙組,518 名(48.1%) 被隨機分派到直 接停煙組。 「戒煙大贏家」招募攤位是參加者知悉比賽信息的主要 途徑(86.5%)。少數參加者由電視(3.6%)、宣傳單張和 海報(2.4%)、家庭成員(2.2%) 得知( 圖一)。 3.1 所有參賽者的基線人口特徵 所有參賽者當中,約八成是男性(81.2%),平均年齡為 42.6 歲( 標準差=15.3 歲)。約六成(58.2%) 參賽者的 教育程度是中學或以上。接近半數的參賽者(42.7%) 居 住在公屋。約半數參賽者(51.2%) 家庭每月收入低於港 幣20,000 元( 表一)。兩個研究組別的人口特徵在統計 上無顯著差異。 3.2 吸煙概況 參賽者開始每週吸煙的平均年齡是17.6 歲 ( 標準差 =5.9),而過半數(58.5%) 的參賽者於十八歲前開始 吸煙( 圖二)。參賽者平均每日吸食15.7 支煙( 標準差 =9.4),39.1% 每日吸食5-14 支,43.2% 每日吸食 15-24 支( 圖三)。根據吸煙嚴重度指數(Heavy Smoking Index),大約三分之一的參賽者(35.6%) 有 嚴重尼古丁依賴程度(高於或等於4)。約四分之三的參 賽者(74.8%) 曾嘗試戒煙( 戒煙最少24 小時), 48.9% 曾於一年或之前戒煙。約六成(60.4%) 的參賽者曾嘗試 減少吸煙,28.8% 曾於一年或之前減少吸煙。約四分之 三逐步減煙組(77.6%) 及約一半直接停煙組(53.1%) 的 參賽者有意欲在七日內減少吸煙或停止吸煙( 圖四)。 逐步減煙組的參賽者平均每日吸煙支數較直接停煙組高 (16.2 與14.7, p<0.01),嚴重依賴尼古丁的吸煙者亦較 直接停煙組多(37.9% 與31.7%, p=0.03)。直接停煙組 比逐步減煙組有較多吸煙者曾嘗試於一個月前嘗試戒煙 (11.6% 與5.9%, p=0.03)。 3.3 個案保留率 所有參賽者於一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 接受電話跟進,整體個案( 包括研究組別及非研究組別) 的保留率分別為78.8%、69.2%、65.0%、62.9% 及 60.4%。在三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及直接停煙 組的保留率分別為65.3% 及60.8%,在統計上沒有顯 著差異(p=0.13)。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及 直接停煙組的保留率分別為63.9% 及58.7%,在統計 上有輕微顯著差異(p=0.08)。 3.4 三個月跟進的戒煙率 根據治療意向分析,在三個月電話跟進時,整體自我報 告戒煙率( 在過去七天內完全沒有吸煙) 是9.9%。逐步 減煙組(7.0%) 的戒煙率比直接停煙組(10.0%) 低,在 統計上有輕微顯著差異(p=0.07)。根據完整個案分析, 直接停煙組的自我報告戒煙率(16.5%) 比逐步減煙組 (10.7%) 較高(p=0.03)。在三個月跟進時的129 名自我 報告成功戒煙者( 包括非研究組別) 當中,80 位接受生 物化學測試,其中有97.5% 成功通過測試。在三個月電 話跟進時,經驗證的整體戒煙率是6.0%,逐步減煙組 (3.8%) 和直接停煙組(5.6%) 的戒煙率在統計上沒有顯 著差異(p=0.15)( 圖五至六)。 3.5 六個月跟進的戒煙率 根據治療意向分析,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整體自我報 告戒煙率( 在過去七天內完全沒有吸煙) 是10.9%。逐 步減煙組(9.1%) 和直接停煙組(10.6%) 的自我報告戒 煙率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p=0.41)。根據完整個案分 析,在統計上也沒有顯著差異(逐步減煙組: 14.3% 與 停煙戒煙組: 18.1%,p=0.18)。成功通過生物化學測 試的整體戒煙率是6.4%,逐步減煙組為5.4%,而直接 停煙組為5.6% (p=0.87)( 圖五至六)。 3.6 三個月和六個月的減煙情況 排除戒煙者後,22.1% 的參賽者在三個月電話跟進時比 基線減少50% 或更多的每日吸煙量,而逐步減煙組 (24.3%) 及直接停煙組(21.8%) 亦顯示類似結果 (p=0.33)。當戒煙者被納入為減煙者,兩組的減煙率在 統計上亦沒有顯著差異(31.3% 與31.9%, p=0.85)。在 六個月電話跟進時,排除戒煙者後,整體減煙率是 17.3%,逐步減煙組(20.9%) 的減煙率在統計上比直接 停煙組(14.5%) 顯著較高(p<0.01)。如戒煙者被納入為 減煙者,逐步減煙組(30.1%) 的減煙率仍比直接停煙組 較高(25.1%),在統計上有輕微顯著差異(p=0.07) ( 圖七至八)。 3.7 嘗試戒煙的比率(三個月及六個月跟進) 包括已戒煙者在內,在三個月電話跟進時,約一半 (51.7%) 的參賽者曾經嘗試戒煙至少一次。直接停煙組 (55.9%) 比逐步減煙組(42.7%) 在統計上有較高嘗試戒煙 的比率(p<0.01)。排除戒煙者在外,在統計上仍有顯著 差異(逐步減煙組32.1%; 直接停煙組39.4%;p=0.047)。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嘗試戒煙率是58.7%,兩個組別在 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p=0.18)( 圖九)。 3.8 戒煙原因及戒煙方法(六個月跟進)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成功跟進的參賽者中,四個最普 遍的戒煙原因是: (1) 預防吸煙引致的疾病(57.5%),(2) 煙價昂貴(27.9%),(3) 擔心家人健康(20.2%),及(4) 參加了「戒煙大贏家」比賽(19.1%)( 圖十)。直接停煙 組有較多參賽者因煙價昂貴而嘗試戒煙( 直接停煙組︰ 41.4%;逐步減煙組︰19.6%;p<0.01)。 大部份參賽者(69.8%) 表示沒有用任何特別方法戒煙。 三個最普遍的戒煙方法是「飲水/ 吃零食」(8.8%),「參 考自助小冊子」(8.5%) 及「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 (8.3%)。逐步減煙組和直接停煙組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 異( 圖十一)。 3.9 嘗試戒煙的退癮症狀(六個月跟進) 嘗試戒煙者表示, 四個最普遍的退癮症狀分別為: (1) 渴望吸煙(42.7%),(2) 難於集中精神(16.0%),(3) 感到暴躁/ 發脾氣/ 憤怒(15.4%),以及(4) 食慾增加 (15.1%)。逐步減煙組和直接停煙組的退癮症狀相似 ( 圖十二)。 3.10 戒煙過程中的社交支持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參賽者在戒煙過程中的社交支 持主要源自他們的: (1) 伴侶(47.9%),(2) 子女 (25.9%),(3) 朋友(14.2%),以及(4) 父母(13.6%)。 另一方面,約四分之一(24.5%) 的參賽者沒有任何社交 支持。直接停煙組比逐步減煙組在統計上有較多來自健 康護理專業人士(13.8% 與 7.6%,p<0.01),以及其他 親戚的社交支持(13.8% 與6.4%,p<0.01)( 圖十三)。 3.11 對戒煙認知的轉變 從0 ( 最低) 至10 ( 最高) 分的度量下,參賽者在基線 調查中對「戒煙重要性的認知」、「戒煙困難度的認知」 及「戒煙自信度的認知」的平均值分別是7.89 ( 標準差 = 2.20),7.29 ( 標準差= 2.47)和5.78 ( 標準差= 2.40)。 逐步減煙組和直接停煙組的「戒煙重要性的認知」平均 值,在兩個月跟進時(逐步減煙組: 7.50 與直接停煙組 : 7.53),較基線調查時( 逐步減煙組: 7.84 與直接停煙組 : 7.77)輕微下跌。在三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 的平均值進一步輕微下降(平均值=7.43),而且在統計 上比直接停煙組的平均值低(7.75)(p=0.049)。在六個 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的平均值上升至7.66( 標準 差=1.94),而直接停煙組的平均值則輕微下跌至7.61( 標準差=1.98)。兩組隨機對照試驗組在統計上沒有顯著 差異( 圖十四)。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和直接停煙組的「戒 煙困難度的認知」平均值與基線調查時在統計上沒有顯 著差異。在一個月(7.59 與7.14,p<0.01) 和六個月電 話跟進時(7.48 與7.03,p<0.01),逐步減煙組的平均 值比直接停煙組在統計上顯著較高( 圖十五)。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和直接停煙組的「戒 煙自信度的認知」平均值比基線調查時在統計上沒有顯 著差異( 逐步減煙組: 基線: 5.59,一個月: 5.66,兩個月: 5.66 三個月: 5.37,及六個月: 5.41,p>0.05;直接停煙 組: 基線: 5.76,一個月: 5.78,兩個月: 5.69,三個月: 5.47 及六個月: 5.61,p>0.05)。在所有跟進中,兩組隨機對 照試驗組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別(p>0.05)( 圖十六)。 3.12 對減煙認知的轉變 從0 ( 最低) 至10 ( 最高) 分的度量下,對減少吸煙量至 少一半的「減煙重要性的認知」、「減煙困難度的認知」、 「減煙自信度的認知」的平均值分別是6.19 ( 標準差= 3.00),5.19 ( 標準差= 2.79),和6.71 ( 標準差= 2.50)。 與基線調查時比較,兩組的「減煙重要性的認知」的平 均值在六個月跟進時均有所上升( 逐步減煙組:6.22 與7.01,p<0.01;直接停煙組:6.17 與6.68,p<0.01)。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的平均值在統計上顯 著比直接停煙組更高(7.01 與6.68,p=0.05)( 圖十七)。 在三個月和六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的「減煙困 難度的認知」的平均值比基線調查時有所上升(基線: 5.32,三個月: 6.01,六個月: 6.07,p<0.01)。直接停煙組 有相似的趨勢( 基線: 5.15,三個月: 5.84,六個月: 6.04, p<0.01)。在所有跟進中,兩組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別 ( 圖十八)。 在三個月和六個月電話跟進時,逐步減煙組的「減煙自 信度的認知」平均值比基線調查時在統計上有顯著下降 ( 基線: 6.51,三個月: 5.89,六個月: 6.13% 與 p<0.01)。直接停煙組有相似的下降趨勢( 基線: 6.80, 三個月: 6.38,六個月: 6.19,p<0.01)。在三個月電 話跟進時,直接停煙組的平均值比逐步減煙組在統計上 顯著較高(6.38 與5.89,p=0.01)( 圖十九)。 3.13 戒煙輔助工具的使用和滿意度 健康教育卡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大部分(73.4%) 參賽者曾經閱讀 健康教育卡,逐步減煙組(75.9%) 比直接停煙組 (70.1%) 在統計上輕微顯著較高比例(p=0.09)( 圖二 十)。在曾經閱讀健康教育卡的參賽者中,逐步減煙組 有較少參賽者跟從健康教育卡上的建議( 逐步減煙組︰ 55.7% 與直接停煙組︰70.0%,p<0.01)。從0 ( 最低) 至5 ( 最高) 分的度量下,「健康教育卡的有用程度」整 體平均值是3.3(標準差=0.83),而逐步減煙組及直接 停煙組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別(3.2 與3.3,p=0.69)。 三個最普遍沒有跟從健康教育卡上的建議的原因是: 「太忙」(32.9%),「覺得無用」(23.7%) 及「無興趣」 (15.5%)。 自助小冊子 過半數(63.1%) 的參賽者表示曾經閱讀自助小冊子,兩 個組別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別( 逐步減煙組︰63.0% 與直 接停煙組︰63.5%,p=0.90)( 圖二十)。從0 ( 最低) 至 5 ( 最高) 分的度量下,「自助小冊子的有用程度」整體 平均值是 3.0( 標準差 =0.87)。逐步減煙組 (2.9) 比直 接停煙組(3.1) 在統計上有顯著較低的平均值 (p=0.047)。三個最普遍沒有閱讀該小冊子的原因是: 「太忙」(30.9%),「無興趣」(19.6%) 及「覺得無用」 (17.9%)。 Tangle 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44.4% 的參賽者表示曾經使用戒 煙輔助工具「Tangle」,兩個干預組別在統計上並沒有 顯著差異( 圖二十)。「『Tangle』的有用程度」的平均 值是2.5 ( 標準差=0.99),兩組的平均值相似(逐步減 煙組2.4 與直接停煙組2.5,p=0.42)。三個最普遍沒 有使用「Tangle」的原因是 :「 太忙」(37.1%),「覺得無 用」(23.5%),及「無興趣」(21.2%)。 總括而言,大部分(79.2%) 參賽者曾經使用健康教育 卡、自助小冊子或「Tangle」去戒煙。兩個隨機對照試 驗組別在統計上並沒有顯著差別(p>0.05)( 圖二十)。 4. 討論 第五屆「戒煙大贏家」比賽是其中一個最具成本效益的 社區宣傳戒煙計劃。是次比賽接觸了超過7,000 名吸煙 者,以及招募了1,307 名吸煙者參加「戒煙大贏家」比 賽。超過210,000 人接觸了「戒煙大贏家」宣傳,並有 超過28,000 人接收過控煙和戒煙資訊。這表示「戒煙 大贏家」不只是一個有效增加戒煙率的計劃,正如科克 倫6 所說,它還是一個寶貴的宣傳戒煙項目,教育公眾 將吸煙非規範化和加強公眾對未來控煙政策的支持。 相比以往的「戒煙大贏家」比賽,2014 年的參賽者人 數有所上升(2009 年有1,119 名,2010 年有1,103 名, 2012 年有1,193 名及2013 年有1,254 名),這可能是 因為逐步減煙策略受部份吸煙者歡迎。總括而言,根據 治療意向分析,所有參賽者( 包括非研究組別) 在六個 月時的自我報告戒煙率為10.9%,比2012 年的9.8% 及2013 年的9.9% 稍微上升。每三名參賽者當中約有 一名在三個月電話跟進時成功戒煙或減煙至少50%,另 外有四分之一的參賽者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成功戒煙或 減煙。大約一半(51.7%)( 包括已戒煙者) 參賽者在三個 月電話跟進時表示曾經嘗試戒煙,另外有58.7% 在六個 月電話跟進時表示曾經嘗試戒煙。在三個月和六個月的 電話跟進中,兩組隨機對照試驗組的自我報告戒煙率在 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 這些結果指出「逐步減煙」及「直接停煙」干預在三個 月和六個月時的戒煙率相似,而逐步減煙組在六個月時 有顯著較高的減煙率。不論吸煙者有意戒煙或是有意減 煙,研究發現「逐步減煙」及「直接停煙」的方法,在 沒有任何戒煙藥物的輔助下都能達致相似的短期戒煙結 果。由於逐步減煙組預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致完全停 止吸煙,超過六個月逐步減煙的長期影響仍未確定,需 要日後進一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建議吸煙者先減少 吸煙可能不會減低他/ 她以後戒煙的機會, 但這會是一 個幫助吸煙者減少吸煙量的方法。此外,儘管逐步減煙 組在一個月和兩個月的電話跟進時的戒煙率和減煙率不 比直接停煙組高,但其戒煙率和減煙率在研究期間逐漸 上升,而且在六個月電話跟進時超過直接停煙組。這表 示逐步減煙的干預影響可能較大及更長遠,但需進行過 長期的電話跟進以進一步確認。為了進一步了解減煙策 略潛在的延遲及長期影響,必須進行一年( 甚至更長) 的電話跟進,並運用小組分析研究在跟進期間吸煙量 的轉變,以評估最終的戒煙結果。 研究顯示逐步減煙組比直接停煙組有較多嚴重依賴尼古 丁的吸煙者,以及較多在超過一年前嘗試戒煙或從未試 過戒煙的吸煙者。基線特徵上的差異可能在兩組比較及 評估干預的影響時出現偏差。未來可以通過隱匿分配, 及個別隨機分配來分派參賽者和招募工作人員,以盡量 減低這些偏差。 大部分(73.4%) 參賽者曾經閱讀健康教育卡,兩組在統 計上沒有顯著差異。在曾經閱讀健康教育卡的參賽者 中,64.2% 遵從卡上的建議去減少吸煙量或戒煙。直接 停煙組的依從率比逐步減煙組顯著較高。由於有關減煙 的有效程度及減煙方法的文獻稀少,逐步減煙組的健康 教育卡只能提供3 個貌似合理的減煙方法。相比直接停 煙的健康教育卡,逐步減煙組的健康教育卡包含較少實 際的減煙方法、較多鼓勵性的訊息及理論性的工具,這 樣可能引致逐步減煙組有較低的依從率和減煙率。未來 的研究有必要評估更多逐步減煙的具體策略以及根據指 引去監察干預組在實施時的準確性。度身訂造的逐步減 煙或直接停煙的戒煙方法/ 輔導、評估吸煙者戒煙或減 煙的意欲、以及評估吸煙者對不同策略的喜好有可能進 一步增加戒煙率。 5. 結論 總括而言,第五屆「戒煙大贏家」比賽成功推動戒煙並 接觸了大量社區裡不會尋求戒煙服務的吸煙者。「戒煙大 贏家」比賽提供一個重要平台向大量吸煙者與非吸煙者 宣傳戒煙及無煙訊息。大部份(79.2%) 第五屆「戒煙大 贏家」比賽的參賽者使用了我們的戒煙物資( 例如:健 康教育卡、自助小冊子及「Tangle」) 輔助戒煙。逐步 減煙及直接停煙干預的戒煙結果在六個月時相似,這表 示戒煙輔導員可以提供直接停煙及逐漸減煙的意見。為 了探究逐步減煙對戒煙的影響,長期跟進是有必要的。 度身訂造的逐步減煙/ 直接停煙干預亦有待進一步研究。 6. 臨床試驗註冊編號 臨床試驗註冊編號: NCT02188433 (http://www.controlled-trials.gov) 7. 參考文獻 1.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2015). Pattern of smoking. Thematic Household Survey Report No. 59. Hong Kong: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2. Lam TH. (2012). Absolute risk of tobacco deaths: one in two smokers will be killed by smoking: comment on "Smoking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people". Archives Internal Medicine 172: 845–846. 3. Lam TH, Ho SY, Hedley AJ, Mak KH, & Peto R. (2001). Mortality and smoking in Hong Kong: Case-control study of all adult deaths in 1998.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3, 1–6. 4. McGhee SM, Ho LM, Lapsley HM, Chau J, Cheung WL, Ho SY, Pow M, Lam TH, Hedley A J. (2006). Cost of tobacco-related diseases, including passive smoking, in Hong Kong. Tobacco Control, 15, 125–130. 5.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2001). Hong Kong Annual Digest of Statistics 2001. Hong Kong: Census & Statistics Department. 6. Cahill, K., & Petera, R. (2011). Competitions and incentives for smoking cessat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4, 1-51. 7. Cahill K, & Perera R. (2008). Quit and Win contests for smoking cessat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8, Issue 4. 8. Chan SSC, Leung DYP, Wong DCN, Lau L, Lai V, Cheung DYT, Lam TH. (2013). “Quit to Win 2009” and smoking cessation. COSH Report No.12. Hong Kong Council on Smoking and Health. 9. Chan SSC, Wong BY, Wong DCN, Lau L, Lai V, Lam COB, Lam TH. (2013). “Quit to Win 2010” and smoking cessation. COSH Report No.13. Hong Kong Council on Smoking and Health. 10. Chan SSC, Wong DCN, Cheung DYT, Lam COB, Lau LMM, Lai VWY, Lam TH. (2014). “Quit to Win 2012” and smoking cessation. COSH Report No. 16. Hong Kong Council on Smoking and Health. 11. Batra A, Klingler K, Landfeldt B, Friederich HM, Westin A, Danielsson T. (2005). Smoking reduction treatment with 4-mg nicotine gum: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78(6):689–696. 12. Carpenter MJ, Hughes JR, Solomon LJ, Callas PW. (2004). Both smoking reduction with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motivational advice increase future cessation among smokers unmotivated to qui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2(3):371–381. 13. Shiffman S, Ferguson SG, Strahs KR. (2009). Quitting by gradual smoking reduction using nicotine Gu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6:96–104. (e1) 14. Chan, SSC, Leung, DYP, Abdullah, ASM, Wong, VT, Hedley, AJ, & Lam, TH. (2011).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smoking reduction plus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smokers not willing to quit smoking. Addiction. 106, 1155-1163. 15. Lindson, N, Aveyard, P, & Hughes, JR. (2012). Reduction versus abrupt cessation in smokers who want to quit.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Issue 11. 16. Lindson, N, Aveyard, P, & Hughes, JR. (2013). Gradual reduction vs abrupt cessation as a smoking cessation strategy in smokers who want to quit. JAMA. 310(1):91-2 17. Lindson N, Banting M, West R, Susan M, Shinkins B, & Aveyard P. (2016). Gradual versus abrupt smoking cessa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4(9):585-92. 18.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Y: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 Broms, U, Korhonen, T, & Kaprio, J. (2008). Smoking reduction predicts cessation: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the Finnish adult twin cohort.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10, 423–427. 20. Hughes, JR., Pillitteri, JL., Callas, PW., Callahan, R., & Kenny, M. (2004). Misuse of and dependence on over-the-counter nicotine gum in a volunteer sample.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6, 79–84 21. Cinciripini, PM, Wetter, DW, & McClure, JB. (1997). Scheduled reduced smoking: effects on smoking abstinence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ction. Addictive Behavavior. 22, 759-767. 22. Levinson, BL, Shapiro, D, Schwartz, GE, & Tursky, B. (1971). Smoking elimination by gradual reducation. Behavavior Therapy 2,477-487 8. 鳴謝 我們感謝賴慧詩小姐統籌數據收集及分析,亦感謝學生助理、研究助理及戒煙輔導員對本計劃的支援,包括招募吸 煙者、支援跟進、及輸入數據。我們亦感謝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撥款支持是項研究計劃及委員會職員的大力協 助。最後,我們感謝參賽的吸煙者及戒煙者,為本研究計劃提供重要的數據。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 香港薄扶林沙宣道21 號蒙民偉樓四樓及五樓(護理學院) 香港薄扶林沙宣道7 號白文信樓( 北翼) 地下(公共衞生學院) 電話 : (852) 3917-6600 傳真 : (852) 2872-6079 (852) 3917-9280 (852) 2855-9528 網址 : http://www.nursing.hku.hk 電郵 : nursing@hku.hk http://sph.hku.hk hkusph@hku.hk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183 號合和中心44 樓4402-03 室 電話 : (852) 2838-8822 傳真 : (852) 2575-3966 網址 : http://www.smokefree.hk 電郵 : enq@cosh.org.hk 版權 © 2017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2017 年第一版